污水處理變革步伐提速 逾1000億智慧水務市場漸啟
【合肥藍杰環境 行業動態】對于土壤污染治理,或者土壤修復的從業者來說,接連兩大政策的頒布和實施將這個環保細分板塊推入了又一個值得歡呼的小高峰。
自從土《壤環境質量 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和《土壤環境質量 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下發,各方對于土壤污染防治的問題就格外關注。
業界專家分析稱,建設用地土壤污染管控方面首次有了統一的國家標準,意味著“吃”“住”分管模式正式開啟。配合“土十條”的相關要求,我國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力度一步步增強,不失為一個積極信號。
早在第二屆中國可持續環境修復大會上,生態環境部土壤環境管理司副司長鐘斌就指出,我國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要做好打攻堅戰和持久戰的準備。而目前,我國雖然還處于起步階段,但是土壤污染防治政策體系已經初具雛形。
當然,不得不承認的是,我國土壤污染狀態仍不容樂觀,改善土壤質量,攔截新的土壤污染,防范土壤污染風險都還有可觀的成長空間。一方面,土壤修復逃不開投入資金大,回報周期長的根本問題;另一方面,土壤修復后到底算不算“好”,能作什么用處難以一言蓋之。
土壤污染的情況復雜,治理起來也并不輕松,相對的技術門檻高也是眾所周知的事實。目前,我國土壤修復技術包括生物修復、換土修復、固化修復等,還延伸出了淋洗修復之流的新技術。而無論是哪種技術,優缺點都同樣顯著。
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讓動輒過億的土壤污染治理更有效,也更有價值,至關重要。業界提出,以“中醫”的思維治土壤的“病”,即辨別主次病因,整體切脈,綜合分析,因病施藥。
走一條“望聞問切”的道路,摸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注重“調”,注重“養”,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也就是說,誰要對土壤污染負責,誰要對土壤修復負多少責任,該怎么負責,采用什么樣的手段修復等等。
追償,問責,這些在土壤污染治理的未來都將逐步常態化。預防,防治,這些將成為比污染后修復更重要的關注焦點。以信息化推動土壤環境監測精準、高效,以多元化促進土壤污染防治全面升級,以公開化引導全民監督、同治共進。
正如態環境部固體廢物與化學品管理技術中心副主任臧文超所說,土壤污染防治,在新時代就該有新擔當、新作為。“吃得放心”、“住得安心”,這就是土壤污染治理的金科玉律。